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  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        当前位置: 队伍建设 -> 法苑文化

        那些渐行渐远的年事

          发布时间:2015-04-15 16:14:29


            在稀疏的鞭炮声中,年的脚步不知不觉已走远。回味之中,总感到年俗少了些什么,失去了一些味道,抑或是时代发展改变了年的一切。

          小时候,春联是乡村的一道文化景观。乡下的小院里里外外贴满了对联,大门口贴着“出门见喜”、院子里贴着“满院春光”,水缸贴着“清水常流”,以及“六畜兴旺”、“五谷丰登”、“粮食满仓”等等,村里人用春联装饰的屋内屋外一片红。这些春联多都是用手写的,大多数出于一个大伯之手,他小时读过私塾,练就一手好毛笔字,十里八乡晓有名气。一过二十三到除夕是他最忙时,对联的内容多是“大地回春万象更新”、“子孝孙贤家业兴”之类,要么抄两句古诗凑个对联。我从小喜欢写写画画,对毛笔字也能对付着写几个,虽然不如大伯的字,但也能凑合着看。后来集市上慢慢出现了机器印刷的春联,而且花样、内容繁多。这时大伯已带着他的一手好字离开人世,村里再也找不出能写一手好毛笔字的人了,手写春联自然成为一段历史。随着生活观念转变和生活方式改变,人们越贴春联越简单,“出门见喜”、“粮食满仓”等春联慢慢淡出春节。尤其是近几年 ,村里人外出经商、务工、工作的增多,春联又容纳了商业元素,落款印有银行、企业公司的春联走进了农家小院,今年有的春联还印有二微码。其实,改变是一种生活的进步。春联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年味,融入了时代鲜活气息。

          几串柿饼两封点心是过去老家春节走亲戚的礼物。一到过年,村里人先到集市上买点柿饼,再用面拌拌揉成圆形,然后折一柳枝从中间穿起来 ,一串通常是十几个柿饼,点心常常到供销社买。这样简单具有乡村特色的礼品,维系了几十年的乡村春节亲情来往。供销社的点心品种少,有方酥、甜面疙瘩、小甜麻花等。特别是小甜麻花又脆又香甜,吃了还想吃。点心买回家时,我们趁父母不注意,用手指悄悄捅破包点心的粗黄皮纸,一根一根掏出来吃。母亲发现后,责怪几句就转移地方继续藏起来……忽如一夜春风来,先是大街上买点心的个体户多起来,接着成箱成箱的各式点心和饮品摆满了大小商店。这些花花绿绿的箱式食品、饮品让古老的春节靓丽起来,再加乡村公路上奔跑的一辆辆走亲戚访友的汽车,让年的时代气息如一付多彩的画卷尽情展现。

          生活给予人的永远是回忆,这种回忆充满了对生活的留恋和感念。不同年代不一样的春节,不管岁月怎样变迁,过年永远是老祖先留给我们最暖心的礼物。

        责任编辑:李萌    


        关闭窗口



        Copyright©2023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-2